南梁說唱是由華池勞動人民創(chuàng)造并世代相傳的,融說、唱、樂于一體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。唱詞多為四六句,語句押韻,兼有說白,唱曲以民歌為基調,吸收陜北信天游音調,構成獨具特色的唱腔曲調,獨樹一幟,自成一體。演出時,主唱人員(領班)坐于桌前,手彈主奏樂器三弦,腳打耍板,單人說(靠山調),邊說邊唱,包攬全場;二人或多人(雙音平調),其他人以二胡、墨笛、小鑼、梆子等伴奏,兼顧唱場、搭架(配角道白)、嘛簧(幫腔)等。南梁說唱用當地方言演唱。
南梁說唱流行于甘肅省慶陽市的華池縣、環(huán)縣、慶城縣、合水縣等地,并延伸至陜西省定邊、吳旗、志丹等縣。華池縣是華夏民族發(fā)祥地之一,曾因出土中國第一塊舊石器而使世界震驚。南梁蘇區(qū)是王明路線后全國“碩果僅存”的革命根據地。
南梁說唱歌唱的內容多為歷史故事、民間傳說,主要曲目有《五女傳》《楊香打虎》《緹縈救父》《三打白骨精》等上百本,宣揚因果報應,懲惡揚善。1934年南梁政府建立后增加了《劉志丹下橫山》、《劉巧兒團圓》等革命內容。全國解放后有多本新段子面世。
2006年9月,“南梁說唱”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。